碳中和:全链条治理塑料废弃物污染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将目光投向塑料污染治理。
2月28日—3月2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五届联合国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上,来自17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环境部长和其他代表批准了一项历史性决议,通过了一项题为《终结塑料污染:制定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文书》的历史性决议。要求在2024年前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该决议涉及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其生产、设计和处置。
2022年春,治理塑料污染议题在第五届联合国大会(UN BA5.2)和中国全国两会上形成了共鸣。
塑料简史:它从何处来?
时光倒流200年,你一定想不到,塑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个小小的台球。
19世纪,过度捕猎使得大象种群数量下降,台球生产商开始寻找替代材料,并许以巨额奖励。1863年,一位名叫约翰·韦斯利·海厄特的美国人接受挑战,用5年时间发明了一种新材料,这就是赛璐珞——塑料的源头。
1909年,另一位美国人L.H.贝克兰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第一个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的专利权,这是第一个完全合成的塑料,它的可燃性比赛璐珞弱得多,原材料也更易获取。
伴随着材料大暴发的是新的加工技术。
一种名为注射成型新技术的发明,使得熔融状态下的塑料可以被注入任何形状的模具,并在模具中快速变硬,这让塑料的生产变得廉价、快速且大规模化。
最初,科学家们希望这种经济实惠的材料能让更多人用上原本负担不起的商品。但事与愿违,塑料被推向了二战战场。
二战中,美国的塑料产量增加至原先的4倍,士兵们用上了塑胶雨衣、塑料头盔衬里和坚韧尼龙制作的降落伞。二战结束后,战时塑料加工企业将目光对准了民用市场。
塑料开始取代木材、玻璃、布料等,在家具、服装、鞋子中遍地开花,制成的包装材料也让食品获得了更长的保鲜期。塑料垃圾袋、可拉伸塑料薄膜、塑料瓶、塑料盒……仅仅几十年时间,“塑料世纪”便开启了,在拥有便捷与良好性价比的同时,也带来了令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碳排放贯穿塑料全部生命周期,需全链条综合考量。
多数塑料来自于不可再生能源,并设计为一次性用品,降解期长达百年。“塑料世纪”来临后,全球塑料材料(合成树脂)的年产量从1950年的200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3.67亿吨,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10亿吨。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研究,全球不到10%的塑料在使用后被收集回收,没有收集回收的塑料污染海洋,造成的损失约为750亿美元。
政策频出,我国一直积极应对塑料污染问题。
■ 1991年,我国发布第一个限制塑料制品使用的政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
■ 2007年12月出台 “限塑令”,即《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2009年9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这些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国治理塑料污染的理念和策略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与需求在更新升级,形成全链条治理的方针,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接下来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